Search

看到林智堅市長和新竹縣楊文科縣長,這兩天同時表態支持「大新竹合併升格直轄市」,身為一個出生成長在南香...

  • Share this:

看到林智堅市長和新竹縣楊文科縣長,這兩天同時表態支持「大新竹合併升格直轄市」,身為一個出生成長在南香山竹苗邊界的孩子,這些支持合併升格的美麗願景在我跟和我相同出生環境的鄉親耳中聽起來,總是會讓我們忍不住露出尷尬的微笑,這兩天我問起鄉親大新竹合併升格時,他們總會笑著反問:

「這樣錢(預算)會比較多嗎?」、「那我們會分得到嗎(建設會多一點嗎)?」然後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地心底有了答案,笑了起來,那笑容不知是對這些動人的政治語言的無感,又或是對生活在「非山非市」地區,早已習慣缺乏改變與建設的自我解嘲。

我不反對大新竹合併升格,甚至我覺得,順著這個議題去處理林智堅市長所說的縣市共同面對的跨域治理問題,包括飲用水水源污染、垃圾處理、交通問題,甚至是颱風假,是很值得的。

但我也要強調,這些因為共同生活圈所產生的跨域治理問題,合併升格不會是唯一解方,無論是縣市間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成立的協調平台,很多污染的問題目前是這樣合作處理而且確實有成效,或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協調縣市共同解決,都可以是解方,而且甚至比起升格直轄市更直接更對症下藥。

如果跨域問題不是合併升格最重要的理由,當然最現實的爭取升格就是預算和人事權問題了,姑且先不論新竹縣市就算合併,人口也還沒達到《地方制度法》的直轄市125萬人人口門檻,行政首長為了獲得更多補助、統籌分配款和人事自主權,想要爭取升格直轄市當然能夠理解。

但是政治的核心關懷從來就不只是獲取更多的預算,更要問的是這些爭來的錢用在哪裡,用在誰身上,新竹縣市如果是一間公司,它的收入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再投資在能繼續為公司賺錢的事業上,但它是收取納稅人稅金的政府,它該做的是盡可能地讓轄區內的每位市民,不分東區、北區、香山區,都能夠獲得水準相近的公共服務,包括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與公共交通,到促進區域發展的建設。政治的核心關懷其實是資源的再分配與照顧每個人。

其實從上一波合併升格至今10年過去,高雄、台中、台南和新北,雖然都得到了更多預算,但這些直轄市中本來的城鄉差距也變得更大,市長選擇優先投入資源建設在人口快速成長的都會區,而原本還有民選鄉鎮長的鄉村地區,改成了官派的區長和區公所,失去了本來還能自主的一點預算,卻未必能換到更符合地方需要的建設,而本來鄉鎮長要回應民意的基層草根民主也被來來去去的官派區長給取代,這樣的聲音其實在我從小成長的香山沒少聽過,因為當年我們香山鄉就是和縣轄市的新竹市合併成為今日的省轄市新竹市。

在邊陲的區域維持一定的公共服務水準,很多時候是需要花更多資源的,無論是留住一位小校的優秀老師,還是維持一條虧損的公車路線,談合併升格的願景很美,但別忘了那些偏鄉或「非山非市」的區域,要讓他們能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需要更多資源。

爭取升格之餘請別忘了我們,因為我們都是新竹市民。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新竹市議員廖子齊 法律諮詢預約、民眾反應陳情,請撥服務專線:0902-307275。 臉書訊息跟留言無法即時回覆,偶有疏漏懇請鄉親見諒。
View all posts